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中文 English
 
首页 中心概况 组织机构 研究队伍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交流合作 支撑服务 人才招聘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交流合作 - 专题学术讲座
专题学术讲座
1月8日北大生物信息学讲座-基因组学:未解之谜与年代之问
发布时间:2015-12-25关键字:

 北大生物信息学讲座 | 基因组学:未解之谜与年代之问

 

题目:基因组学:未解之谜与年代之问
时间:2016-1-8(周五),14:00-15:00
地点:北京大学金光生命科学大楼邓祐才报告厅

 

主讲人:于军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知名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遗传学专家,组建华大基因,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参与并主持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迄今已在包括《Nature》、《Science》等主要国际期刊发表科学论文逾三百篇。

 

主持人:张泽民

 

摘要
基因是生命的基本功能单元,基因组并不是物种基因的总和,而是编码生命信息单元和操作单元的全部DNA,即物种全部染色质所包含DNA序列的总和。DNA基因组(DNA Genome)首先取代了RNA基因组(RNA Genome)的“信息流”(Informational Track)功能,使生命在变演中逐渐淡化鲁棒性(Robustness),更趋向多样和复杂;染色质(体)则逐渐取代了RNA组(Ribogenome)的“操作流”(Operational Track)功能,使表观组学(Epigenome)更加错综和多变。其次,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组成单元,细胞的化学本质是“平衡流”(Homeostatic Track)和“分室流”(Compartmental Track),而物种个体的生存在于“可溯流”(Plastic Track),包括表型和行为的可塑性。在这个思维框架下,我们发现诸多基因组学的未解之谜,有的可以在近期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得到解答,有的则成为长期的科学思考。

(1)动物基因组转录大于90%的基因,却只用1%来编码基因,而植物基因组复制所有基因组序列却只转录其中的5%(比如小麦)到50%(比如水稻)。
(2)物种基因组可以通过全基因组的加倍来产生大量的新基因,但是节肢动物却放弃了这个机制。
(3)多细胞生物的生殖系(Germline)基因组变化叵测,决定性别时对环境敏感且不延续,决定谱系时对环境不敏感且延续,不遵循“进化树”规律,是经典的可溯流。
(4)染色质构成的表观组是典型多维空间内的操作流,其有序性和可塑性共同决定生命的延续、发育、维系、寿命、生殖等关键特征。

 

主讲人简介
于军,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知名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遗传学专家。198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78生化),同年考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读研,并考取CUSBEA奖学金,于次年赴美国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医学院攻读生物医学博士,师从著名细胞生物学家孙同天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在NYU任研究助理教授。1993年加盟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基因组科学系,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Maynard V. Olson教授,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从事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同时开发相关实验仪器。

 

于军博士98年归国后先后组建华大基因,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参与并主持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以及超级杂交水稻、家蚕、鸡、椰枣、人参、鲤鱼等大型基因组研究计划,两次担任国家97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迄今已在包括《Nature》、《Science》等主要国际期刊发表科学论文逾三百篇。曾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 “求是杰出科技成就奖”(2002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3年),第三世界科学院农业科学贡献奖(TWAS,2012年),并在2002年被国际著名杂志《科学美国人》评选为首届年度全球科研领袖。此外,于军博士还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优秀人才,对中国基因组学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是我国这个领域主要奠基人之一。




版权所有 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京ICP备15006448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