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中文 English
 
首页 中心概况 组织机构 研究队伍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交流合作 支撑服务 人才招聘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陈润生院士做客水木清华讲座,讲述非编码的奥秘

42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润生做客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在医学科学楼B323报告厅,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非编码序列、非编码基因和非编码RNA”的精彩报告。来自生命学院、医学院、化学系及其他相关院系的120多名师生现场聆听了报告。报告由生命学院鲁志主持。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结果表明,人类基因组包含30亿对碱基,其中90%以上的序列为非编码序列,陈院士称其为“基因组中的暗物质”。这些区域一度被认为是没有任何功能的“垃圾DNA”,但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随着生物体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复杂化,使得非编码区序列明显增加,这一趋势表明,非编码区序列必定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研究表明,高等生物多达一半以上的DNA转录为RNA,其中绝大多数为不编码蛋白质的非编码RNA。因此,对于非编码RNA的功能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非编码RNA为研究主题的RNA组学研究,已经成为21世纪实验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热点。                                                                                                                                                                                                                                              

陈院士谈到,RNA是生物网络中的元件,其数量远远大于蛋白质的数量,反映了RNA地位的重要性。人们在对一种非编码RNA的功能进行研究时,首先会考虑RNA与疾病的相关性,尤其是与癌症的相关性。非编码RNA根据长度不同,会通过碱基配对或者三维结构相互作用两种方式实现其功能。

陈院士系统地介绍了20世纪以来非编码RNARNA组学的源起、非编码RNA研究的前景以及值得关注的方向,并介绍了以其为核心的研究小组最近几年的工作及进展。近年来,陈院士课题组开发与维护了非编码RNA组的科学数据库——NONCODE,该数据库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分析非编码RNA基因的综合数据平台,《Science》杂志对该数据库进行了较高的评价和推荐。

报告结束后,陈院士与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同时也对大家在其研究中的许多疑问进行了耐心解答。陈院士以其幽默风趣的讲述,展示了老一代科学家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对科学质朴的热爱,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物简介:

陈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非编码核酸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会员;国际数据库组织(CODATA)生物大分子专业组委员;国际纯粹及应用物理学会(IUPAP)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国际纯粹及应用物理学会(IUPAP)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1992-1996);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200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2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2013年参与完成科普著作“基因的故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 1985年到1987年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纽伦堡大学从事生物大分子电子结构研究。1994年到2003年作为访问学者或访问教授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大阪大学蛋白质研究所及台湾理论科学中心等从事合作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理论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二十多年来在生物信息学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曾参加我国第一个完整基因组泉生热袍菌 B4基因组序列的组装和基因标识,曾参加人类基因组1%和水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研究。近十几年主要从事非编码RNA的系统发现与功能研究。由于其在基因组信息学领域的早期工作,1996 929日至103日在日本筑波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大会上应邀作“Kotani Memorial Lecture”,同时获得“小谷正雄 ”奖 ( Kotani Prize ”,生物领域 )

 

 

版权所有 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京ICP备15006448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