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中文 English
 
首页 中心概况 组织机构 研究队伍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交流合作 支撑服务 人才招聘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袁钧瑛院士做客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

揭开细胞死亡的秘密

  4月2日,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承办的第26期“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系列”在清华大学医学科学楼B323举行。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终生教授,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袁钧瑛教授为广大师生做了一场名为“揭开细胞死亡的秘密”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清华大学医学院颜宁教授主持。
 
 
图为袁教授做学术报告
 
  袁教授多年从事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是世界细胞凋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并是世界上第一个细胞凋亡基因的发现者。
  袁教授首先介绍了necropotosis(程序性坏死)这一细胞死亡模式的发现和其主要特征,她指出,necropotosis对于炎症性病变、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疾病和肿瘤耐药性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necropotosis是指由死亡受体配体启动、通过死亡受体介导的,在凋亡通路受到抑制的情况下发生的一类细胞坏死。当死亡受体配体TNF-α等与其相应的死亡受体结合后,死亡受体迅速活化并形成二聚体。之后受体交互作用蛋白RIP1和RIP3先后与死亡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并磷酸化来调节下游信号通路,最终导致过量的氧自由基产生,使细胞崩解、发生坏死。
  袁钧瑛教授实验室长期致力于开发并利用特定的小分子抑制剂对necropotosis机制进行充分的研究和阐述。目前已经开发到第四代的小分子化合物Nec-1通过作用于 RIP1和 RIP3的激酶部分可以很好地抑制激酶活性,阻断RIP1和RIP3的相互磷酸化,从而特异性阻断necropotosis的发生。因此,通过靶向调控RIPK1/3的激酶活性进行药物设计与开发可以为临床治疗急性和慢性疾病提供新的策略。
 
 
图为讲座现场认真聆听的师生
 
  报告结束后,袁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真诚热烈的互动交流,同时也对大家在科学研究中的许多疑问进行了细致解答。袁教授严谨的研究态度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物简介:
 
  袁钧瑛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终生教授,美国艺术及科学学院院士。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和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外藉顾问,美中生物医学专家协会理事。
  1977年恢复高考后袁钧瑛以上海市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82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并以优异成绩考入CUSBMBEA项目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1990受聘于哈佛大学医学院,任助理教授。1996年任哈佛大学医学院副教授。2000年至今任哈佛大学医学院终生教授。2014年获得哈佛大学Elizabeth D. Hay教授称号。
  袁钧瑛教授多年从事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是世界细胞凋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并是世界上第一个细胞凋亡基因的发现者。该发现为世界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奠定了研究基础,引发了世界上众多的实验室从不同的角度开始对细胞凋亡进行系统的研究,也为她当时的研究生导师Horvitz教授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奖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袁钧瑛教授探索并发现Caspase在调节急性和慢性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的作用,从中找到了一系列可以调控细胞凋亡通路中一些关键蛋白,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小分子抑制剂。2005年袁钧瑛教授首次发现并定义了necropotosis这一细胞死亡模式并对其机制加以充分的阐述。
  袁钧瑛教授的研究工作多发表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一流杂志上,一百余篇,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细胞死亡研究领域里的权威,曾获得各种国际奖项和荣誉11项,也曾被诺贝尔奖委员会多次邀请做专题讲座。
袁钧瑛教授曾兼任 Bristol-Meyers Squibb, Pfizer, GlaxoSmithKline, Aventis, Merck, Millennium, Amgen 等众多国际大型药物公司的顾问和“Journal of Cell Biology”、“Current Biology”等8个国际著名杂志的编委。鉴于袁钧瑛教授在科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她在2007年当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在2010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12年成立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京ICP备15006448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