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中文 English
 
首页 中心概况 组织机构 研究队伍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交流合作 支撑服务 人才招聘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举办

2016年度第三次PI学术交流会议

 

 

  生命科学联合中心2016年度第三次PI学术交流会议于2016年9月21日在清华大学医学科学楼B416会议室顺利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相关科研单位的60余位老师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会。

  本期交流会的第一个主题为“疾病”,由生命中心PI祁海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生、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洁(原生命中心PI)受邀做了题为“新技术新靶点引领肺癌的未来精准治疗”的报告。王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肺癌规范化、个体化、多学科综合治疗及相关研究。50%以上肺腺癌与EGFR 信号通路基因突变相关。基于 EGFR-TKI 的靶向疗法在肺腺癌治疗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而肿瘤异质性导致的药物抵抗为肺腺癌的治疗带来困难。王洁介绍了以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 及二代测序结合的方法寻找多样性的治疗靶点,以实现未来肿瘤的精准治疗。

 

 

图为王洁做学术报告

 

  相比于普通实体活检,基于外周血的Liquid Biopsy为肿瘤的分子检测带来革命性进展。液体活检有效克服了肿瘤异质性的障碍,并且可以实现病情动态追踪。通过数字 PCR手段检测血液中 ctDNA ( circulating tumor DNA)可能对异质性肿瘤耐药性的变化进行监控和预测。同时结合二代测序,可对病人的基因组、转录组、表观遗传组进行系统性组学分析,将对寻求稀有突变基因等提供重要信息,实现肿瘤的精准医疗。通过对肿瘤抗药性及相关突变基因的进化树分析,希望可以寻求预测靶向分子、化疗治疗疗效、预后的分子预测标志,将治疗重点转变为早期预防、干预及实时监控,实现未来肺癌个性化治疗。

  接下来,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做了题为“结直肠癌诊疗中的科学问题及转化研究”的报告。

 

 

图为顾晋做学术报告

 

  结直肠癌的世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肝癌,胃癌,在中国的发病多为60-70岁人群,男性高于女性。目前结直肠癌的治疗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为没有早期诊断标志的肝转移。顾晋介绍了基于区域静脉采血方法的临床数据库创建系统。研究组已对307例病患进行区域静脉采血保存并监控五年内患者肿瘤肝转移情况,其中39例出现肝转移。相比于外周静脉采血,区域静脉采血对CEA, CA199, CA724, CA242等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更灵敏,并且可以实现 ctDNA 的检测。血液数据库的保存可以实现对患者肿瘤发生、化疗检测、复发转移进行监控,有助于寻找异质性肝转移的生物靶向分子。

  “疾病”主题为生命中心学术交流会首次邀请的临床报告,PI 们就报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问题涉及与PET-CT 结合的生物活检方法有效性,家族性肿瘤及散发性肿瘤的预测治疗效果区别,直肠癌与肠道微生物相关性及潜在治疗靶点,临床诊断及伦理问题等。

  本次交流会的第二个主题为“网络”,由生命中心PI王初主持。生命中心PI郭增才做了题为“脑连接组学的进展”的报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脑连接组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郭增才首先从解剖学角度阐述研究脑连接组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虽然神经元的胞体只有10-20μm,但其在脑中的轴突的长度却可以达到1m。从百年前发明的高尔基染色到最近广泛应用的荧光蛋白标记,虽然神经元示踪标记方法取得了飞跃性进展,但依旧很难从单个神经元尺度上完整的分析神经元的长程投射以及神经元的末端连接。脑连接组学的出现和发展希望可以摆脱该种困境。郭增才接着从分辨率,速度和数据量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目前脑连接组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应用及优缺点。基于电子显微镜成像的研究方法虽然能够达到极高的分辨率,但数据量过于庞大,且耗时长。而基于光学显微镜成像的研究方法虽然缩小了数据量,但由于分辨率的限制,在同时标记大量神经元的情况下,无法精确重构出完整的单个神经元形态。另外, 郭增才从已经完成的线虫连接组出发,深入探讨了基于解剖学的脑连接组的局限性:缺少能够反映活体行为功能的动态信息。最后,郭增才以最新的欧洲蓝脑计划成果为例,向与会PI们展示了如何通过模拟大脑皮层的代表单元,实现构建虚拟大脑的第一步,并就模拟大脑的未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图为郭增才做学术报告

 

  接下来,生命中心PI张强锋做了题为“On Structural Systems Biology”的报告,介绍了结构系统生物学研究的概念和思想,并以两个已经发表了的工作和一个正在研究中的工作展开讲解其方法、途径和重要性。张强锋介绍的第一个工作采用贝叶斯网络的方法,将来自多角度的数据尤其是三维结构信息以及多种蛋白质功能的线索综合起来,实现了在全基因组上进行更高准确率、更高覆盖度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预测。在预测准确度和敏感度上,该方法甚至可以和酵母双杂交和蛋白质谱等高通量实验媲美。张强锋随后介绍了正在研究当中的利用深度神经网络,从冷冻电镜电子云密度图中自动化构建蛋白结构三维模型的方法。最后,张强锋介绍了利用化学修饰和交联结合深度测序技术研究细胞内RNA二级结构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方法。该工作实现了细胞内转录组RNA二级结构以及RNA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预测,为RNA功能和调控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图为张强锋做学术报告

 

  提问交流环节,PI以多元化的学术视角,对相关科研和技术问题各抒己见,进行了深入讨论。本次交流会加强了PI之间的科研交流,有效促进了学术理念的融合和发展,为进一步的科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版权所有 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京ICP备15006448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