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中文 English
 
首页 中心概况 组织机构 研究队伍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交流合作 支撑服务 人才招聘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张旭院士做客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讲述“躯体感觉神经元的类型和功能”

 

          1115日下午,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承办的第59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系列在清华大学生物新馆143举行。神经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老师为师生们做了题为“Somatosensory neuron types and their functions”的学术报告。报告由生命中心PI钟毅老师主持。

张旭老师做学术报告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感受。一些伤害性刺激,比如过热或过冷、机械及化学刺激,都会引起疼痛感觉和逃避反应,从而保护机体不再受到伤害。通常认为,不同类型的刺激经由不同的神经通路从外周神经系统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张旭老师长期致力于痛觉感受的相关研究,并把背根神经节作为大脑中疼痛研究的主要研究区域。

在报告中,张旭老师以如何大规模筛选不同类型的伤害性神经元和相关基因作为第一个问题,介绍了他在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类型鉴别上的重要贡献,张旭老师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通过对神经元超过10000种基因表达情况的分析,鉴别出了背根神经节中10类神经元和14个神经元亚群。在这项工作的基础上,张旭老师又把目光集中在了这些神经元的功能上,结合膜片钳和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张旭老师鉴别出了响应不同伤害性刺激神经元类型。更深入地,张旭老师利用测序结果找到了响应热伤害刺激的重要蛋白FGF13, 并确认了FGF13对热伤害刺激的选择性是通过与Nav1.7通道的作用来实现的,张旭老师的工作从神经元类别鉴定到功能确认再到解释不同神经元如何响应特异的伤害性刺激,系统地解决了痛觉感受不同层面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讲座现场同学认真聆听

 

在提问交流环节,张旭老师与现场师生进一步深入讨论和交流,同学们在聆听中开阔了视野,在相互讨论中激活了科研思路。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人物简介:

张旭,神经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94年获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任讲师、副教授和研究员、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199912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感觉系统研究组组长。曾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2010年至今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和中国科学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和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等职。

长期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机理研究。系统性地研究了慢性痛的背根节和脊髓基因表达谱,发现了内源性钠钾泵激动剂滤泡素抑制素样蛋白1FSTL1)等新的痛觉信息调控系统,为临床镇痛及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发现了伤害性感受神经元中阿片受体亚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吗啡镇痛耐受的相关性,拓展了受体复合体功能及药物研究方向。发现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3通过稳定微管调控神经元和大脑的发育,阐述了FGF13基因缺陷可能造成智力障碍的机理。

张旭已发表论文118篇,论文被他人引用5千余次,参编疼痛学经典教科书《Textbook of Pain》等专著。担任英国皇家学会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等学术期刊的编委,担任国际疼痛研究协会第九届研讨会和第四届亚洲疼痛会议主席,应邀在第九届国际脑研究组织世界大会等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和专题报告60余次,为中国神经科学赢得国际声誉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旭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3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医学药学奖、礼莱科研成就奖、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

  张旭参与制定国家和中科院生命科学战略规划,为发展生物医药临床研究做出了贡献。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第三届和第四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参加了国家基金委生命科学战略计划的制定。目前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神经科学方向预测及技术路线图研究项目负责人。

 

 

版权所有 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京ICP备15006448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