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举办
2018年度第三次PI学术交流会议
生命科学联合中心2018年度第三次PI学术交流会议于2018年9月26日在清华大学医学科学楼B323顺利举办。来自生命中心两校的60余位老师就皮肤离子通道病和生物大分子机器液-液相变及生物学意义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次交流会由生命中心李海涛老师主持。首先,来自北京大学的杨勇老师做了报告,杨老师指出,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人类的遗传性疾病的致病基因被发现、致病机制被阐明。而遗传性皮肤病,包括着色性干皮病、板层状鱼鳞病、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一直都是皮肤科较常出现,也研究得最多的疾病。杨老师介绍了其实验室在过去十多年间发现的共计7种遗传性皮肤病,并着重就其中的两种因离子通道蛋白突变而引发的疾病作了深入介绍。红斑肢痛症是一种以皮肤潮红、肿胀并伴有剧烈灼热痛为特征的罕见病,杨老师课题组首先确定了其致病基因为钠离子通道Nav1.7,并在后续的研究中证实是Nav1.7的点突变导致钠离子通道功能增强,从而诱发严重的疼痛。Olmsted综合征则是另一种以皮肤角化异常、少毛、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罕见皮肤病,杨老师带领课题组阐明了其致病机制为瞬时受体阳离子通道TRPV3发生了功能增强突变。随后杨老师还进一步介绍了课题组最新取得的有关TRPV3参与瘙痒反应的最新成果,指出TRPV3是作为GPCR的下游分子介导了非组胺依赖型的瘙痒。杨老师最后总结了当前离子通道研究领域卡脖子的问题,认为后续应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包括制备更特异的抗体、构建更多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和更高效地筛选通道蛋白激动剂和拮抗剂等方面。
图为杨勇老师作报告
图为李丕龙老师作报告
本次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学术交流会的嘉宾们介绍了最前沿的研究动态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享了他们在科研中的心路历程,并从多方位探讨了未来学科的发展之路,各位生命中心PI热情参与,踊跃提问,会场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