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中文 English
 
首页 中心概况 组织机构 研究队伍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交流合作 支撑服务 人才招聘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宋微波院士做客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系列

讲述“微观世界的纤毛虫研究”

 

1220日下午,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承办的第71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系列在清华大学医学科学楼B323举行。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微波教授,做了题为进展中的纤毛虫学研究:一个微观世界的窗口的讲座。报告由生命中心PI谢道昕教授主持。

IMG_6002.JPG

宋微波教授做学术报告

纤毛虫是一种属于原生动物亚界纤毛门的真核单细胞动物,细胞内具有两套细胞核,通过接合生殖的方式进行有性生殖,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纤毛虫作为一种优秀的实验模式生物,在细胞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共生与协同进化以及环境生物学等学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84年开始,宋微波教授带领团队对纤毛虫进行了长达30余年的研究,在多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系统性和基础性的研究,对该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宋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近岸(海洋)纤毛虫多样性-原生动物病害生物学;(2)海洋类群的DNA建库、纤毛虫分子系统学;(3)纤毛虫的细胞学(模式构建与分化);(4)纤毛虫组学、Ma-Mi基因进化;(5)以纤毛虫为模式的表观遗传学。

宋教授带领团队对我国北方温带海区自由生纤毛虫的区系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包括我国黄渤海各类生境中全景式、系统的纤毛虫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出版了多部著作,为温带海区相关研究提供了信息全面的本底资料。此外,宋教授还为同学简单介绍了纤毛虫的分类,包括异毛类/腹毛类/游仆类和膜口类等;以及海水养殖中的危害性原生动物。

在海洋纤毛虫的生态学方面,宋教授带领团队完成胶州湾自由生原生动物的环境生物学-自然生态学、热带海区-红树林湿地纤毛虫的生物地理学(群落结构与演化)方面的研究,形成了该水体内详实的本底资料。

在纤毛虫的分子系统学领域,宋教授完成了全球最大的海洋类群的DNA建库以及上千条标记基因的测序和提交,还完成了纤毛门内大部分纲目级类群系统发育关系的修订和构建。此外,宋教授详细阐明了扇形游仆虫的接合生殖过程,以及纤毛虫在细胞分裂或生理改组过程中细胞器的起源、演化、结构与模式的形成过程。

最后,宋教授简单介绍了他们在纤毛虫组学与基因进化以及表观遗传学方面的工作。宋教授的团队完成了对多个代表种的基因组和转录组的测序和分析,并发现了在纤毛虫大核发育过程中,不同基因家族中具有不同的拼接形式。此外,宋教授证实了DNA序列和转录活性共同决定核小体的分布,新发现了一种组蛋白甲基化酶H3K27me参与调控组蛋白的甲基化,揭示了表观遗产因子通过编码和非编码RNA严格调控转座子的转录平衡。

_MG_5978.JPG

图为讲座现场同学们认真聆听

宋微波教授在整个讲座中为同学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他的多项代表性工作,宋老师对科研的坚持以及严谨的治学精神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人物简介:

宋微波教授,1958生于山东微山,1982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联邦德国博士(1989),目前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所长。

199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5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目前任亚洲原生生物学会主席,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刊物《真核微生物学报》、《欧洲原生生物学报》、《系统学与多样性》等刊物编委。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海洋原生动物学研究,在以纤毛虫为代表的细胞发生学、多样性、分子系统学等领域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包括首次建立了60余科属纤毛虫的个体发生模式,揭示了一系列细胞分化-反分化等发生学的新现象;领导完成了对我国黄渤海区自由生活纤毛虫的多样性研究,建立了大量包括新亚纲、目、科属级别的新阶元;填补了国际间有关类群在南极冰层内、海水养殖水体等区系研究的空白;开展了对630余种纤毛虫之SS rRNA等标记性基因的测定及海洋纤毛虫DNA库的构建;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对包括10余个纲、目级类群的修订与分子系统重建。

迄今以通讯作者在国际主流刊物上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专著4部。所主持完成的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四项及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

 

 

版权所有 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京ICP备15006448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