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中文 English
 
首页 中心概况 组织机构 研究队伍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交流合作 支撑服务 人才招聘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田志喜研究员做客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讲述“基因组时代大豆分子设计育种探索”

 

  2022年3月1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研究员做客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为师生们做了题为“基因组时代大豆分子设计育种探索”的学术报告。报告在清华大学医学科学楼B323举行,由齐天从主持,参会PI还有生命学院方晓峰、生命中心陈浩东等。

  田志喜研究员向我们讲述了其研究团队针对大豆功能基因组学开展的最新研究工作进展。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之一,由于中国对大豆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大豆平均单产低以及大豆种植面积的不断缩减,致使我国从大豆原产国及产豆大国转变为世界上大豆进口量最高的国家。因此,培育高产大豆对于解决中国面临的大豆危机是至关重要的。

图为田志喜研究员讲座现场

  田志喜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通过多组学分析以及分子遗传学的方法解析大豆农艺性状的调控网络。田老师首先介绍了其课题组早年和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合作完成的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大豆品种---“中黄13”的基因组组装和注释工作,构建了更加完善和精准的大豆基因组,为大豆研究提供了更加坚实的背景信息。此外,田老师及其团队对来自世界大豆主产国的近3000个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深度重测序和群体结构分析,并对其中具备高产量等优良特性的大豆种质材料基因组进行重头组装和精确注释,构建大豆图形结构泛基因组,通过对泛基因组的分析发现了大量存在结构变异的大片段区域,其中一些结构变异在大豆农艺性状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种皮亮度、种皮颜色的驯化、缺铁失绿等等。该基因组为大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平台,将大力推进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助力实现大豆“绿色革命”。

  大豆的分枝数量是影响大豆产量的因素之一,田老师实验室通过基因组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克隆了与大豆分支相关的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解析,利用生物化学等实验方法阐明了该基因影响大豆分支的下游信号转导通路及分子机制,为增加大豆单产量奠定了理论基础。除了提高大豆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大豆总产量之外,也可以通过利用盐碱、滩涂、高寒、高旱等边际土地,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大豆总产量。田志喜研究员及其团队对8000多份大豆种质材料进行筛选,得到了能够显著提高大豆耐盐碱能力的种质材料,实现在盐碱地上种植大豆从零到一的突破。

  另外,在大豆研究方向我国也非常注重与其他国际团队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中拉生物育种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拓展与拉美地区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深入开展机构间生物育种产学研合作,提高我国种业开放创新合作水平,早日实现大豆“绿色革命”。

图为师生认真听讲

 

  田志喜老师精彩的报告内容引发了同学们的深入思考,同学们在报告结束后踊跃提问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田志喜老师也对同学们的提问给出了细致的回答。

 

 

 
 
 
 
 
 
 
 
 
 
 
 
 
 
文本转语音功能仅限200个字符
 
 
选项 : 历史 : 反馈 : Donate 关闭
版权所有 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京ICP备15006448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