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中文 English
 
首页 中心概况 组织机构 研究队伍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交流合作 支撑服务 人才招聘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生“1+X”论坛第二期活动成功举办

 

2022年10月12日晚,由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研究生学术交流委员会组织的CLS研究生“1+X”论坛2022-2023学年第二期活动在金光生命科学楼邓祐才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陆林院士、李毓龙老师、罗冬根老师和王初老师出席论坛活动。

来自陆林老师课题组的CLS 18级博士生宫艺邈同学分享了她对社会支持和恐惧记忆消退方面的精彩研究。人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创伤性记忆,并导致例如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等等相关疾病,因此研究创伤性记忆的消退过程有助于临床治疗。在研究中,宫艺邈同学首先从时长、情境、话题等角度,建立了人类被试之间行之有效的社会支持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了社会支持与恐惧记忆消退之间的关系。被试经过经典条件作用后,建立了特定刺激与恐惧记忆之间的联结。而后,他们将被试分为社会支持组与无支持组,并在社会互动后,对被试进行了记忆建立后、建立两周后的恐惧记忆自发性恢复和消退测试。结果显示,社会支持组对恐惧反应的表达低于对照组。为了对神经机制进行探索,宫艺邈同学设置了功能性核磁共振实验,发现默认网络、显著性网络和边缘系统与这一过程关联密切。

 


陆林院士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点评,他向大家分享了心理学对人类被试进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必要性,向大家介绍了临床研究中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并鼓励大家从技术和理论两大角度,做出前沿的、能够改变领域的重要研究。

 



来自罗冬根老师课题组的2016级博士研究生唐敏分享了他在果蝇中发现的一种维持昼夜节律的新型电信号及其神经机制。大脑的主生物钟协调控制昼夜节律,其核心为生物钟基因及其蛋白间的负反馈产生周期为24小时的分子节律。长久以来,领域内普遍认为主生物钟自身足以维持昼夜节律。唐敏同学利用四电极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到时钟神经元在全脑范围内产生同步的节律性动作电位发放,并发现该同步发放完全依赖于主生物钟外部的突触输入。进一步通过大量果蝇品系筛选,发现该节律性电活动来自于一小群自发振荡的神经元,将之命名为xCEO(extra-clock electrical oscillator)。将xCEO通过遗传学方法沉默后,时钟神经元的节律性电活动完全消失,果蝇行为节律也随之消失。而当恢复xCEO的神经活动,果蝇恢复了行为节律。这项工作揭示了大脑主生物钟自身并不足以维持昼夜节律,而要通过整合xCEOs的内源性脑振荡输入和自身分子钟所调控的膜电位变化共同决定昼夜节律性的电活动输出。研究提示,这种内源性脑振荡信号维持昼夜节律的方式可能是在昆虫和哺乳动物中都保守的生物钟核心机制。



唐敏同学的精彩报告引发了同学们关于xCEO神经元节律性电活动的内在机制、在哺乳动物的保守性等方面的广泛思考和讨论。李毓龙老师对该工作和汇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接着对这一新发现的机制细节与唐敏同学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对该研究未来方向提出了具体实用的建议。

 

 

版权所有 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京ICP备15006448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