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中文 English
 
首页 中心概况 组织机构 研究队伍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交流合作 支撑服务 人才招聘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陆林课题组在《生物精神病学》杂志报告消除恐惧记忆的新范式
 
2014121日,国际著名精神病学杂志《生物精神病学》(Biology Psychiatry)发表了陆林课题组题为“An Unconditioned Stimulus Retrieval Extinction Procedure to Prevent the Return of Fear Memory” (非条件性刺激唤起-消退模式可有效防止恐惧记忆恢复)的研究论文,报道了非条件性刺激诱导的记忆再巩固时间窗内进行记忆消退,进而抹除恐惧记忆的全新心理学范式。同期杂志发表了美国西奈山医学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t. Sinai)神经科学家Daniela Schiller教授题为“A Lighter Shade of Trauma”(走出创伤的阴影)的评论文章,指出该范式为消除现实生活中的创伤性记忆,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提供了简单而有效的实验室干预手段。
情感性记忆对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有助于机体更好的适应周围环境。然而,情感和记忆环路的失调会引发一系列病理性记忆相关精神疾病,如PTSD、焦虑症和药物成瘾等。调查显示,2005年美国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遭受攻击、强奸、自然灾害以及战争等原因,约6.8%的美国人在其一生中的某段时期患PTSD。目前在临床中,基于记忆消退理论的暴露疗法常用来治疗该类精神疾病,但疗效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理性记忆会重现,因此发展新的可消除病理性情感记忆的心理学范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经典的巴甫洛夫条件性恐惧记忆(Pavlovian fear conditioning)中,非条件性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S,如遭遇的创伤性事件)和条件性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如遭受创伤时的环境)反复关联后被大脑编码,形成恐惧记忆。当再次暴露于事件相关的CSUS时,关联性记忆被唤起而进入再巩固的不稳定阶段(通常在6小时时间窗内发生)。根据此理论,陆林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基于记忆再巩固理论的条件性线索唤起-消退心理学范式,可以有效消除病理性成瘾记忆的再现,该成果发表于2012Science杂志上。

        在此研究基础上,该课题组深入探索,发现了能够更为广泛地消除与创伤性痛苦事件相关联的全部记忆的操控范式。课题组分别在健康受试人群和动物研究中应用巴普洛夫条件性恐惧记忆模型,首先发现在电击诱导的再巩固时间窗内进行消退训练,能永久性破坏原有恐惧记忆的自发恢复和再现;与条件性刺激诱导的唤起-消退模式相比,不仅进行消退的条件性刺激与非条件性刺激关联(US-CS1)被永久性破坏,未进行消退的条件性刺激与非条件性刺激的关联(US-CS2)也被破坏;该范式不仅对近期记忆有效,对久远的记忆同样有效。

 非条件性唤起-消退模式消除所有关联记忆(摘自评论文章)

 

该研究对揭示记忆再巩固和消退的机制,提高对病理性情感记忆相关疾病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索新型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方向。生命中心陆林课题组的博士研究生刘剑锋和副研究员赵励彦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经费支持。
 
原文链接: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632231400239X
评论文章链接: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632231400715X




版权所有 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京ICP备15006448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