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蕴渝院士做客水木清华讲座讲解核磁共振技术
2月2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施蕴渝做客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在医学科学楼B323报告厅,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核磁共振-结构生物学中不可或缺的方法”的精彩报告。来自生命学院、医学院、化学系及其他相关院系的100多名师生现场聆听了报告。报告由生命中心颜宁主持。

活细胞中充满了复杂的分子机器。生物分子机器是指分子量巨大、组成复杂、结构精美、调控巧妙的生物大分子复合物,它们在细胞中行使复杂的生物功能。 生物大分子机器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是:Molecular machinery in action. 研究的内容包括结构,动力学,分子内及分子间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功能之间的关系。X-射线晶体衍射、核磁共振波谱、冷冻电镜是目前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测定的三种主要方法。其中,核磁共振波谱的特点是可以获得原子分辨率的溶液结构、低亲和力的动态复合物、可检测到Low population的状态、可获得不同时间尺度的动力学信息。长期以来核磁共振方法研究生物大分子受到分子量的限制。近年来由于新的同位素标记方法和顺磁标记方法(PRE,PCS),新的核磁脉冲序列及结构解析的新计算方法,新的动力学参数的测量方法与不同构象状态的检测方法的出现,再加上高分辨率生物固体核磁共振仪器与技术的发展,将核磁共振波谱研究的分子量范围推向超大分子复合物体系(可达1M Dalton 以上)。

施教授向大家介绍,人们综合应用核磁共振与晶体衍射、X-射线小角散射、计算生物学等多种方式,研究超大分子复合物(生物大分子机器) in Action, 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同时介绍其实验室近年来在RNA-蛋白质结构生物学研究方面做的一些努力。
施院士严谨而谦和的态度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报告结束后,施院士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同时也对大家在科学研究中的许多疑问进行了有效解答。
人物简介:
施蕴渝,生物物理学与结构生物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生物大分子计算生物学研究。主要从事与蛋白质分子设计及药物设计有关的生物大分子计算机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方法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波谱研究。她领导的研究组解析了系列重要蛋白质的结构与动力学,研究揭示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功能意义。
研究兴趣:用结构生物学方法,及其它生物物理,生物化学方法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理的结构生物学基础;细胞粘附与转移的分子机理的结构生物学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 Genes & Development, Cell Signaling, J. Biolo. Chem. 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文章120余篇。
她目前担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蛋白质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蛋白质科学项目专家委员会成员。
Editorial Advisory Board member, BIOCHEMISTRY (NY),Member of Faculty 1000,Editorial Board member,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