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王红阳做客水木清华讲座,讲述代谢异常与肿瘤

2014-06-24    点击:

王红阳做客水木清华讲座,讲述代谢异常与肿瘤

6月18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王红阳做客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在医学科学楼B323报告厅,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代谢异常与肿瘤”的精彩报告。来自生命学院、医学院、化学系及其他相关院系的众多师生现场聆听了报告。报告由医学院常智杰教授主持。

王红阳院士谈到,在全球范围内,随着环境污染、老龄化、人口膨胀、居住环境恶化等原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癌症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恶性肿瘤形成原因多样、形成阶段不定、形成过程中多次突变,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异常复杂。近年来,代谢异常与肿瘤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代谢重编程是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肿瘤细胞即使在供氧充足情况下,也主要通过糖酵解途径产生能量,满足快速生长需求,此即为Warburg效应。近年来,不仅限于糖代谢途径的改变,脂肪酸、谷氨酰胺、胆碱代谢等诸多代谢通路在肿瘤细胞均发生了重编程。研究细胞代谢重编程的机制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鉴定关键节点蛋白及中间代谢物,揭示肿瘤代谢异常的关键蛋白质作用机制及其分子调控网络,不仅能从代谢异常的角度阐明肿瘤发病新机制,并将为肿瘤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循症医学数据表明,肥胖和糖尿病均为肝癌的危险致病因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被认为是联系着肥胖与肝癌的主要疾病。研究发现肝脏实质细胞的TLR4/MyD88信号通路在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肝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肝细胞来源的HMGB1可作为内源性配体,激活TLR4信号通路,诱发早期炎症反应。AMPK的磷酸化水平在肝癌中明显降低,并与肝癌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给予二甲双胍可明显激活肝癌细胞中AMPK的磷酸化,进而抑制肿瘤的体内外生长,这也提示二甲双胍可能在肝癌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王院士谦虚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报告结束后,王院士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同时也对大家在科学研究中的许多疑问进行了认真耐心的解答。

人物简介:

王红阳,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王红阳,长期从事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的信号网络调控、肝癌新分子标志物鉴定及应用等有重要建树。在Cancer CellJ.E.M.Gastroenterology(USA)、HepatologyCancer Res.NatureOncogene等有影响的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申报国内外专利28项,已获授权11项(国际专利1项)。先后主持国家传染病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奖(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4)、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2003、2008)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等。

现任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主任,“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全军医学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生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