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生命中心联合举办“中国科学家与Cell Press”系列活动”

2016-05-17    点击:

生命中心联合举办“中国科学家与Cell Press”系列活动”

2016年5月5日,由中国科学报社携手美国细胞出版社、生命科学联合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科学家与Cell Press”系列活动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拉开帷幕。本次系列活动由5月5日上午的“前沿论坛”、下午的“科研写作心得座谈会”,以及5月13日即将举办的“肿瘤与炎症论坛”组成,旨在引领科学理念、强化中国科研团体实力、搭建国际学术分享平台。

2015年,中国科学家在《细胞》及其子刊上发表的论文稳中有升。在生命科学领域,“表现不俗”的论文数量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多篇成果进入了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公布的2015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中国科学家对全球生命科学领域贡献度正在大幅提升。在此背景下,生命中心积极支持中国科学报社携手美国细胞出版社,联合举办“中国科学家与Cell Press”系列活动。

5月5日的会议现场,吸引了来自北京地区如北大、清华、北师大、中国农大、首师大等高校和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的师生;更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专家学者与青年科研人员。上下午近300人共赴这一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的前沿盛会,探讨学术和职业发展生涯,提升科研论文水平。“好的刊物需要好的研究成果,而好的科学家和研究成果也需要好的期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院士在演讲中表示,科学家与学术期刊的沟通交流有助于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生和共享。

上午的前沿论坛,在细胞出版社中国代表及《癌细胞》杂志常务副主编杨晓虹和中国科学报社党委书记、副社长刘峰松简短而热烈的开场致辞后,近期在《细胞》系列杂志中极为活跃的中国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为大家分享他们在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等方面的前沿研究与心得。周琪、汤富酬(北京大学动态生物学中心、生命中心)和陈大华三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向与会者介绍了各自课题组近期在表观遗传学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中心宋艳主持了这部分的会议。周琪向大家介绍了高等生物中mRNA含量最为丰富且在进化上保守的修饰之一——腺嘌呤第六位氮原子上的甲基化修饰(m6A)的形成机制,该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细胞-干细胞》上;汤富酬则分享了其研究组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命中心乔杰的合作研究,使大家了解了人类原始生殖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转录组和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该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细胞》上;陈大华向大家展示了果蝇基因组DNA的新甲基化修饰方式及调控机制(发表于《细胞》)。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王艳丽研究员向大家分享了近期大热的“分子剪刀”——CRISPR-Cas系统的Cas1-Cas2-DNA复合物结构的解析过程(发表于《细胞》)。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种康研究员则向大家介绍了水稻耐寒性基因COLD1的发现过程(发表于《细胞》)。与会师生们惊叹于报告中前沿而又巧妙的研究思路、更为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感到兴奋不已。

“写作心得”的现场交流环节

下午的议题为“科研写作心得座谈会”。杨晓虹首先为与会师生们翔实而又细致地介绍了《细胞》及其子刊的投稿及编辑的审稿流程。她从编辑的角度出发,指出在杂志投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为大家拨开了《细胞》国际顶级期刊的“神秘面纱”,解答了一些常见的疑惑。接下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吴晨;清华大学医学院、生命中心沈晓骅则从自身经历出发,为同学们分享了她们在个人研究生涯所积累的对于科研写作的最重要的心得体会:例如写文章时最重要的是逻辑、而不在于自己的工作量或表白自己有多辛苦、一些可能会有帮助的写作顺序、在平时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平时在阅读文献中如何进行积累等等。作为一名资深的科研工作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及《细胞-干细胞》杂志编委、生命中心邓宏魁更是强调了要有好的文章,第一位是要有好的工作。他呼吁青年学生们要对学术界的一些前车之鉴引以为戒,注重科学伦理,“认真做好第一手的实验记录并保留好这些记录”对一篇重要的科学文章来说都至关重要,并代为自己身边的师生们向杨晓虹传达了一些在投稿中普遍的问题。最后,在生命中心博士研究生陈乃修和胡佳盼的主持下,四位专家还和与会的师生们,就科研心得、论文写作及投稿等进行了活泼而热烈的互动。譬如该怎么应对编辑部的初始拒绝、在修改阶段如何处理和整合后续的数据、该怎么回答编辑部一些不太合理的要求等一些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下午的座谈会,从科研工作者和杂志编辑两个角度,均以第一手的经验,围绕着“科研写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和学生们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一天下来,与会者们或是仍在上午前沿科研报告的所带来的脑力激荡中回味无穷,或是为在下午写作互动环节中收获的经验之谈而鼓舞。“中国科学家与Cell Press”系列活动在收获满满的气氛中成功暂告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