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毅勤老师做客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
讲述一个化学工作者眼中的染色质三维结构
4月12日下午,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承办的第64期“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系列”在清华大学医学科学楼B323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高毅勤老师,高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名为 “The packing of mammalian chromosome: a phase transition perspective” 的讲座,讲述了一个化学工作者对染色质三维结构的思考。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董晨老师主持。

高毅勤老师做学术报告
高毅勤老师从用于 Hi-C 实验讲起,通过 Hi-C 实验测得的染色质各位点相互作用强度数据推算模拟出染色质三维结构,并从不同尺度定义出 compartment、TAD、loop 等基本概念,让大家对染色质三维结构研究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根据 DNA 序列中 CG 富集程度的不同,定义出森林(forests)和草原(prairies)这个两个概念。接着介绍胚胎发育过程中和机体老化过程中,“森林”和“草原”在染色质三维空间中的动态变化情况,并探究这一变化的内在机制,提出了分子结构相变引起温度变化导致了这一过程的猜想,并用诸如“基础体温低的哺乳动物寿命长”等基本现象来佐证这一猜想。

讲座现场同学认真聆听
高老师从一个化学工作者的角度提出的这一猜想,显得十分新颖,参加讲座的同学对此都颇感兴趣。在提问环节,老师和同学们都围绕高老师的讲座内容,饶有兴致地展开了热烈讨论。
人物简介
高毅勤,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3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1996年在中科院化学所获得硕士学位, 2001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导师为Rudolph A. Marcus教授。2001年-2004年间在加州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导师为Marcus和Martin Karplus教授)。2005年-2009年,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2010-现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是理论和计算化学。致力于发展理论与计算方法研究染色质结构和生物功能,生物分子的溶液构象,生物酶催化机制和化学反应中的溶剂化效应。曾获Pople Medal, 日本化学会Keynote Lecturer奖,美国Searle Scholar,Dreyfus新教授奖和Clauser Prize等。担任ACS Central Science, Chemistry of Materials,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物理化学学报等期刊的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