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生命中心举办了本年度第一次学术交流活动。活动由生命中心PI李海涛主持,来自两校的50多名PI参加了本次交流。会议开始,主持人李海涛为在场的各位参会PI简单介绍了新入职生命中心的张元龙、卢磊及赵帅,3位PI分别进行了自我介绍。
生命中心PI魏文胜作报告
首先,生命中心PI魏文胜做了题为“From Gene Editing to New Frontiers: Advancing Cell and Gene Therapies”的学术报告。
魏文胜首先介绍了实验室近年来在高通量筛选领域的进展,如基于单碱基分辨率的高通量筛选技术,首次系统性鉴定出大量影响PD-L1和HLA-I表达的关键功能位点,实现人类肿瘤免疫调控网络的单碱基精度解析;通过多种碱基编辑筛选策略,系统性地绘制了影响DNA损伤应答的功能性赖氨酸位点及相关基因图谱;利用腺嘌呤碱基编辑器绘制了人类蛋白组中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位点的功能图谱等。
魏文胜重点介绍了实验室在RNA编辑技术,环状RNA技术和线粒体编辑技术上的突破。2019年魏文胜课题组开发了可以识别双链RNA且不依赖于CRISPR系统的新型编辑技术——LEAPER,通过工程化的环状RNA招募细胞内源的ADAR蛋白,在靶向位点实现了高效且精准的编辑。2022年升级为LEAPER 2.0,通过环化RNA的方式提高编辑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脱靶率。2023年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源化小鼠中实现了高效精准的长时RNA编辑;在线粒体编辑工具上,魏文胜介绍了一种全新线粒体单碱基编辑工具mitoBEs,该工具不依赖于DddA系统,并成功通过优化后的mitoBEs实现高效且精准地构建线粒体疾病小鼠模型,优化前后的mitoBEs均不会在核基因组上引发明显的脱靶效应。
生命中心PI张元龙作报告
随后,生命中心PI张元龙做了以“介观活体神经成像”为题的报告。张元龙从成像系统到算法处理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神经成像的难题和技术。首先,张元龙分别介绍了双光子成像与单光子成像的优势和局限,然后通过数字孪生的手段,实现从单光子成像数据到双光子数据的训练。便于后续的神经元提取。同时介绍了压缩算法,将海量TB级的神经数据压缩至几MB,便于分享与传输。然后张元龙介绍了介观三维成像系统RUSH3D,实现了8mm x 6mm视场下小鼠大脑皮层2/3层的三维成像,以及介观尺度头戴显微镜SOMM,通过深度光学优化,拓展了头戴式显微镜的景深。最后,为了解决光毒性的问题,他们开发了一种去噪算法,可以实现连续数十小时的低光毒性拍摄。
在讲座的结尾,张元龙对神经介观成像的技术做了简单的总结,并畅想了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够利用光学系统与算法的提升,将成像视场做到更大,拍得更深,实现更大模式动物的记录以及更深部核团的探测。
报告现场气氛热烈,生命中心PI陈浩东、李海涛、陈浩东、李毓龙、江鹏、汤富酬等就技术创新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充分展现了生命中心在促进学术思想碰撞和推动交叉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