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清华大学生命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论坛丨西湖大学于洪涛教授报告会

2025-04-03    点击:

前言

在生命学科高层次人才中心和生命中心的共同支持下,清华大学生命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论坛每学期会邀请不同领域报告人,进行专题学术报告,倡导由研究生策划、主持、主导午餐会和撰写新闻稿件,借此机会加强师生互动,增进学术交流与讨论。

2025年3月25日,受清华大学生命学院葛亮老师邀请,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于洪涛教授做客清华大学,以“Aneuploidy in development and cancer”为主题进行了学术报告,并参加了师生午餐交流会。

学术报告于生命科学馆143会议室举行,报告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参加,会场座无虚席。葛亮教授主持了这次报告。

在报告中,于教授首先介绍了细胞周期检查点以及参与组成检查点机制的重要蛋白,并回顾了实验室在过去20年间做出的主要成果。

接着于教授引入报告的主题内容,向大家介绍细胞染色体的非整倍性(Aneuploidy)在多种生理和疾病状态的细胞中均广泛存在,人工诱导正常细胞变为非整倍体细胞会引起细胞应激。

于教授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发现,在部分癌症中,癌细胞常呈现出8号、12号、20号等特定染色体获得的非整倍性特征。而8号、12号等染色体上的净癌基因数量(癌基因数量-抑癌基因数量)在基因组所有染色体中排名靠前,指示癌细胞有可能从这些特定染色体的数量增加中获益,在癌细胞中特异性删除这些多余的染色体可能会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目前于教授课题组正积极寻求使用CRISPR等技术实现这一目标。

于教授的报告引起了与会同学的踊跃提问,同学们就非整倍染色体上潜在的基因靶点等问题进行了提问,于教授一一给出了详细解答。报告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师生午餐会在生命科学馆325会议室进行。在午餐会上,于教授有兴致地听取了同学们当前所做的课题,并一一给出评价和建议。

有同学问到于教授是否建议同学们将自己做出的基础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于教授首先肯定了这样的想法,鼓励同学做出尝试,但也提到临床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今转化成功的临床药品,其靶点和机制往往在10-20年前就已明确了。于教授的话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探讨,午餐会在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中结束。

感谢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层次人才中心对此次报告的大力支持。

 

嘉宾介绍

 

于洪涛教授现任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于教授1990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95–199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2019年历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药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Serena S. Simmons讲席教授;2008–2019年兼任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HHMI)研究员;2012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2019年12月,全职到西湖大学工作,任细胞生物学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20年7月,兼任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浙江省实验室(西湖实验室)主任。

于教授课题组现关注基因组稳定性对人类健康的作用。基因组不稳定性可导致癌症、过早衰老和发育疾病。于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细胞周期及基因组稳定性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纺锤体检查点、姐妹染色体对的黏连和分离等方向,通过有效地结合多学科方法,对染色体分离和基因组稳定性在分子层面上的解析做出了重要的原创贡献。

                                    供稿人: 翟昀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23级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