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生命中心成功举办2025年第二次PI学术交流活动

2025-07-01    点击:

2025年6月18日,生命中心举办了本年度第二次学术交流活动。活动由生命中心PI白洋主持,来自两校的60多名PI参加了本次交流。

生命中心PI陈晓伟作报告

首先,生命中心PI陈晓伟做了以“The Metabolism and Transport Homeostasis (MATH) of bulk lipids”为题的报告。他首先从一个生物学问题出发:细胞和生物体是如何实现大量、长程的脂质转运,以维持其动态平衡?他指出,脂质具有高疏水性的生化特点,其在血液等水相环境中的长程运输主要依赖于脂蛋白。而血脂异常会带来大量的健康危害,超过半数的成年人面临不同程度的血脂困扰。

报告首先回顾了脂质代谢领域的经典模型。他提到,学界对于脂蛋白如何被组织细胞摄取已有充分理解,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介导的内吞通路是许多降血脂药物的重要靶点。然而,对于脂蛋白是如何从肝脏等器官被分泌到血液中的,其分子机制并不清楚。陈晓伟鉴定出定位在内质网(ER)上的膜蛋白SURF4是负责脂蛋白分泌的关键受体。生理学实验证明,当小鼠的SURF4基因发生突变时,其血脂水平会出现严重异常。这一发现丰富了我们对脂质分泌的了解,并为未来的血脂调控提供理论支持。

随后,报告深入探讨了脂蛋白分泌过程中的一个核心分子机制——内质网膜的动态平衡。陈晓伟研究员解释道,在脂蛋白于内质网腔内组装的过程中内质网膜天然存在严重的磷脂不平衡情况。据他们的研究发现, TMEM41B蛋白正是在内质网膜上承担着磷脂翻转酶lipid scramblase)任务,它负责催化磷脂在双层膜之间的翻转,从而维持膜的动态平衡。基因敲除实验证明,缺失TMEM41B的小鼠肝脏会积累大量脂质,并发展为肝脏疾病。

之后,报告讨论机体如何感知并响应这种磷脂不平衡。根据实验数据,当TMEM41B功能缺失时,内质网会形成一种新物质:内质网包裹的巨型脂滴(giant  ER-enclosed lipid droplets, geLD)。通过后续,陈晓伟团队最终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关键调控蛋白CLCC1CLCC1是维持脂质稳态所必需的。生化实验证明,CLCC1能够直接与TMEM41B相互作用,并提高催化翻转的活性。更重要的是,CLCC1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定位到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内质网膜区域,进而招募并激活TMEM41B。若敲除CLCC1TMEM41B将无法被招募至失衡位点。

最后,陈晓伟总结道,由CLCC1识别失衡信号、TMEM41B执行翻转功能的这一调控机制让细胞得以维持内质网磷脂稳态。而深入理解脂质代谢与转运稳态(MATH)机制,不仅揭示了全新的细胞生物学原理,也为未来开发针对高血脂、脂肪肝等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潜在靶点。之后陈晓伟感谢了生命中心的支持,尤其是和中心PI如李蓬、郭强等等合作。

在报告结束后的交流环节,有听众就该理论的临床方面提出了问题,在人类的脂肪肝问题中,有多少可以被这一套理论解释?陈晓伟研究员回答道,目前的研究揭示的是一个维持细胞脂质稳态的基础性调控机制。其功能完全失效会导致极为严重的病理表型。而人类社会中普遍的脂肪肝多为轻度,少数是重度,达不到CLCC1TMEM41B被破坏后的严重情况。在被追问到基因敲除所引发的具体细胞层面后果时,陈晓伟研究员补充道,在实验模型中,CLCC1TMEM41B被敲除后,会经常观察到严重问题,包括肝细胞内质网的严重过载并最终导致大量细胞死亡。

随后,生命中心PI徐沪济发表了以“通用型CAR-T治疗自身免疫病”为题的报告,徐沪济介绍了免疫性疾病的现状及治疗手段发展历史,以及当前传统CAR-T免疫疗法的局限性。宣布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健康供体来源T细胞、靶向CD19的异体通用型CAR‑T产品(TyU19),该技术通过CRISPR基因编辑手段,可精准敲除健康供体T细胞中的HLA及TCR基因,创造出可规模化生产的"现货型"治疗细胞,将传统CAR-T长达28天的制备周期压缩至72小时,治疗成本降低超60%。临床治疗数据显示:在首批重症患者中,TyU19在体内成功扩增,彻底清除B细胞,3个月后实现B细胞重建。临床效果显著,各项病理与影像学指标改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更关键的是,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或严重细胞因子风暴,安全性实现质的飞跃。目前该疗法已迅速拓展至多名难治性患者。会议最后,徐沪济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这种一次性治愈方案,成为亿万风湿患者的可及性选择。"

生命中心PI徐沪济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