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应清华大学植物生物学研究中心邀请,海南大学的罗杰教授做客清华紫荆植物论坛,作题为“植物代谢组多样性的遗传解析”的学术报告。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生物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资助、由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植物生物学研究中心刘玉乐老师主持,植物生物学研究中心戚益军教授、潘俊敏教授、黄善金教授、方晓峰副教授、陈浩东副教授、齐天从副教授及五十余名学生参会。

罗杰教授首先从植物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切入,系统阐述了初级代谢物与特化代谢物在植物生长发育及环境适应中的关键作用。他结合功能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展示了不同遗传策略在解析代谢多样性来源及其调控机制中的应用。例如他们的研究揭示了Wx和GluA2基因对稻米维生素B1(VB1)含量的关键影响,以及转录因子OsAROMA1和OsNAC021在稻米芳香物质积累中的调控机制。同时,罗杰教授介绍了通过改造水稻内胚乳儿茶素合成途径培育“茶米”的案例,围绕代谢基因簇的鉴定与进化展开讨论,涵盖番茄、西瓜等作物中的典型实例。他指出,代谢组学与功能基因组学的结合,将为作物品质改良和分子设计育种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路径。精彩的报告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讨论,会后交流氛围浓厚,罗杰教授还就代谢组定量分析方法以及基因簇调控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活动最后,刘玉乐教授赠送了罗杰教授紫荆植物论坛的纪念礼物。本次论坛与Wiley出版社合作进行线上同步直播。
报告当天,罗杰教授还与生命学院植物方向的10名同学共进午餐,并进行了亲切交流。刘玉乐课题组的博士生王占理在交流后表示:“罗杰教授结合自身学术历程,从最初的食品工程领域,到深耕发酵研究,再到聚焦植物代谢方向,以此鼓励我们在夯实本专业基础的同时,要勇于探索跨领域方向,更要主动思考什么是唯有自己能做、且唯有自己可做好的事情。这次交流为我们今后选择科研方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罗杰教授是崖州湾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海南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植物次生代谢调控和代谢组学研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重点项目、“973”课题等。在细胞、自然遗传学、自然植物、自然通讯、美国科学院院刊、分子植物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系列高水平研究论文。为作物品质调控特别是营养品质改良提供了新的基因和手段。
供稿人:刘玉乐实验室博士生王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