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9日,伊成器教授为25级新生开展一场题为《DNA、RNA及蛋白质编辑》的精彩讲座,围绕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科学逻辑与前沿应用展开,重点探讨了DNA、RNA及蛋白质层面的编辑技术及其背后的科研思维与伦理挑战。
基因编辑技术的核心在于对生命信息的精准调控。自人类基因组被破译以来,科学家不断探索如何“修正”或“重编程”生命系统,以治疗遗传疾病、改良生物性状乃至创造新型生物功能。伊老师指出,理解基因组的复杂性与压缩机制,是认识基因编辑意义的起点——一条长达两米的DNA如何被紧密包装进细胞核,正体现出生命体系的高度精密与有序。
基因编辑旨在纠正导致疾病的基因缺陷,其核心是解决疾病根源而非仅缓解症状。20世纪90年代,基因替代疗法的出现标志着这一理念的初步实现,但因1999年Jesse Gelsinger事件引发的安全危机,研究一度陷入停滞。直到CRISPR-Cas9技术的问世,基因编辑才迎来突破性发展。
然而,CRISPR的高效背后,仍伴随着“脱靶效应”等潜在风险。包括张锋、刘如谦等科学家在内的多方研究者均指出其安全隐患,甚至影响到相关公司的市值波动。说明安全性仍是临床转化的关键瓶颈。这一事实提醒人们:基因编辑虽令人振奋,但距离临床应用仍需时间与谨慎。
基因编辑不止于DNA层面,RNA与蛋白质编辑为生命调控提供了更多维度。RNA编辑具有可逆性和阶段性调控的优势,尤其适用于青春期发育类疾病或需暂时调节的生理过程,如免疫、疼痛响应等。它能在不永久改写遗传信息的前提下,实现功能性修复。在更深层次上,蛋白质编辑通过扩展遗传密码系统(如利用修饰终止密码子),实现非天然氨基酸的定点插入,从而精准调控蛋白质功能(如光控酶活),如光控酶活设计等。RNA、蛋白质编辑技术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生物分子工程的手段,也为mRNA疫苗、CAR-T治疗等现代生物医学技术提供了新方向。伊老师指出,这种从“遗传层”到“功能层”的跨越,是现代生命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
在讲座的最后,伊老师强调,科学研究应以好奇心和问题意识为驱动,追求原创性与社会价值,而非盲目追逐热点。科研过程中的失败、反思与坚持,正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面对日益强大的生物技术,伦理问题尤为重要。任何干预生命的手段都应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实施,脱靶并非不可接受,但必须被科学地识别与优化。教授提醒学生,在技术创新的背后,更应思考科研的初心与社会责任:科研不应止于论文与毕业,而应留下真正有意义的足迹。
本场讲座以生动的案例与深刻的思考,引导同学们从科学逻辑、伦理边界与人文关怀的角度理解基因编辑技术。伊成器教授鼓励大家保持严谨求真的态度面对未知,以责任与热情投身科研,让科学探索真正地服务于人类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