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结业 | 北京大学全国中学骨干教师综合教育能力提升博雅讲堂——2025年前沿与交叉研修班(第11期)成功举办

2025-08-04    点击:

结业 | 北京大学全国中学骨干教师综合教育能力提升博雅讲堂

——2025年前沿与交叉研修班(第11期)成功举办


2025年7月28日,120名来自全国中学的骨干教师齐聚燕园,开启为期五天的“北京大学全国中学骨干教师综合教育能力提升博雅讲堂—2025年前沿与交叉研修班”。此次研修课程由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联合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主办。


undefined


合影


名家对话,重构学科边界

本期博雅讲堂延续以往高水平师资,邀请12位当今自然科学和教育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从多角度多方位,综合文、理、工、医等多个领域,深入浅出、旁征博引,风趣幽默、形象生动地为高中教师介绍当今自然科学和教育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研究方向。

饶毅教授以生物学的核心与交叉为轴,揭示了数学统计、物理模型与化学技术对生命科学的革命性影响;渠敬东教授详细阐述了蔡元培先生的理念:美不仅是对事物表象的描述,更多地是个人对世界认识的外显,美育平行于智育之外,对人感情的陶养至关重要;陈雪梅院士对RNA技术的全景式剖析,串联起基础核酸研究与疫苗开发、罕见病治疗的现实路径;汤超院士以16-17世纪科学革命、信息革命及物理与生物交叉推动的分子生物学革命等案例,阐述了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动力、科技进步助力科学发现、科技前沿在学科交叉处等要点;从张蔚教授的枯叶蝶拟态研究揭示的自然智慧,到陈良怡教授显微镜技术背后的探索精神,科学发现始终与人文关怀同频共振。

undefined


黄铁军教授解构的大模型神经网络,重新定义智能本质的理解维度;陈兴教授引领大家进入了糖生物学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领域,展示了聚糖的生物正交化学标记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广阔前景;黄晓军院士"北京方案"的攻坚历程,从全球首例“半相合”移植到临床免疫耐受新方案的国际验证,使得“人人都有移植供者”成为可能;梁希同研究员以生动的视频和实验数据向大家展示了章鱼和乌贼惊人的智能表现,将动物行为学推向认知科学前沿;王恩哥院士从经典物理学出发,讲到现代物理学,逐步引领大家走进量子力学的奇妙世界;葛颢教授基于转录爆发、罕见病筛查等多个科研案例,生动地展示了数学在生命科学中的精妙应用。

undefined


每一场讲座进行时,台下多位学员不约而同地向前倾身,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公式和思考。每一场报告结束后,学员们无不积极与专家交流探讨,既是对学科前沿的关切,也是对教育本身的无尽求索。

undefined


互动交流



平台参访,感知科研脉动

科学在实践中孕育而生,在讲堂之外,研修班还安排了实验室开放日,带领高中教师沉浸式触摸科研一线的真实脉动。学员们参观了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基地、定量生物学平台、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等多个仪器及实验平台。在实验室,学员们就仪器的原理、应用场景等问题与实验平台的负责老师进行了热烈交流,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学员们也切身体会到了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装置对于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在此特别感谢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基地郝雪梅、张琪、孔振阳、吕红霞、边亚彬、傅利琴、李盼盼、邓嘉漪老师,定量生物学平台俞易、林咏婕同学以及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杨越奇、赵建博同学的精心准备和细致讲解!

undefined


实验室开放日

案例解码,共绘教育图景

博雅讲堂不仅是科研工作者的前沿讲堂,更是教育工作者们相互交流的学堂。为搭建全国中学骨干教师交流平台,分享实践教学经验,博雅讲堂特设置经验交流分享课程模块,分为“博雅讲堂教师工作坊”和“北大附中参访交流”两个环节。

7月30日上午,学员们自发开启“博雅讲堂教师工作坊”,围绕“如何设计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课堂实践”、以及“如何通过评价体系促进核心素养建设”两大议题展开深入讨论。老师们的参与热情令人动容,每个议题分别有4位老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了极具借鉴意义的经验分享,充分体现出一线中学教师对教育本身的热情和智慧。老师们从真实教学设计出发,既思考教学目标,也考量评价标准与学生主体性表达,最终成果在现场分享交流中获得共鸣。在此,我们也衷心感谢廖辉(上海中学)、李秀(合肥市第八中学)、王爽(重庆市南开中学)、钟玮玮(长郡中学)4位工作坊组长辛勤的组织工作以及每一位在工作坊积极参与分享的学员对本次活动的支持和付出。

undefined


精彩纷呈的工作坊分享活动


7月31日上午,全国中学骨干教师们齐聚北大附中下沉剧场,共同听取了李茜《关注认识发展进阶的化学项目学习课程》、孙亚梅/郭苒《从音乐符号到全球对话:基于“文化母题”的古琴和英语跨学科课程探索》和张结实《心中有数的学校,目中有人的课堂》的主题报告。教师们观摩了认知发展进阶的化学课程,并亲耳聆听将古琴与英语教学融合打造跨文化传播课程的新尝试,深度体会数字化教学的具体应用。

undefined


参访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8月1日下午的结业仪式在温馨氛围中落幕,每位教师手持研修证书,与同伴合影留念。博雅讲堂既是一堂“科研前沿与教育实践的深度对话课”,更是一次“教师成长与跨学科未来视野的碰撞样本”。每一位参与研修班的老师,不仅拓展了专业知识边界,也建立起了持续成长的联结网络,将跨学科思维与教学变革融合于中学课堂,书写教育的新篇章。敬请期待2026年博雅讲堂,我们燕园再会!


undefined


结业仪式


图片来源:上海中学廖辉老师

文字来源:岳君佳俞、安靖民、李雪婷、张雅芝




部分研修感悟:


这是我第一次来北京,就来到了最高学府之一的北京大学。带着忐忑和希望而来,终将满载而归。五天的培训匆匆而过,短暂而充实。每一位老师精心备课,讲的内容非常前沿,都是他们研究领域最核心的问题。每一位老师身上都充满人格魅力,他们有的已经作出了很大贡献仍谦和,有的默默耕耘,奉献青春。有的在实验室中忙碌,坚守梦想和真理。每一位学者身上都在抒写自己的北大故事。在这座园子里,永远有人在追寻真理的路上,永远有人在探索未知的远方。

——湖南省南县第一中学 陈霞老师


总以为教师是提着灯盏赶路的人,而这次北大博雅学堂的培训,却让我成为了那个被星光照亮的人。今年有幸叩开博雅讲堂的大门,恰逢这场研修培训走过十载春秋。学院老师们用精心铺就的学术路径,连同食宿间的细致关怀,让这份免费的成长馈赠,盛满了感动与感恩。在交叉学科的星空中,生物学相关的分享总能轻易拨动我的心弦。梁希同与陈兴两位老师的讲述,恰似两束穿透学科壁垒的光,照见教育与科研的共通之道。那些曾在教科书上沉默的知识,突然都有了心跳。

——江苏省泰州中学 戴丹丹


这里不仅有理论的磅礴深度,也有实践耀眼得广度,更有人文的恒久温度。为我们一线教师夯实了跨界探索的理论根基,打开了仰望星空的窗户,也拓宽了理念落地生根的可能性,同时时刻警醒并珍视那份不可或缺的人文关怀与伦理自觉。再用我们生化交叉思想表白一次:博雅讲堂提供的顶级学术滋养与思想启迪,就如同ATP合酶之于细胞的能量转换——你们是推动中国基础教育深度变革当之无愧的、强大而持久的“质子驱动力”!这份感激之情,已深深嵌入我的教学DNA,并将持续表达。

——惠州市第一中学 熊曲文


当生物教材中“科学家访谈”栏目里的人物当面授课时,那些曾经印在纸上的名字变得鲜活立体,我突然觉得自己置身于生物研究的洪流之中,内心的专业热情被彻底点燃。在北大学习的一周,我每天都穿梭在燕园的林荫道上,微信步数从未低于两万。我曾在磅礴大雨中蹚水走向报告厅,鞋袜湿透却丝毫未减听课的热忱,雨水混着汗水滴落时,倒觉得这是与北大的特殊缘分;我参观过各种类型的生物实验室,那些在教材里见过无数次的PCR仪、电子显微镜等,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员专注操作的身影,让我想起自己课堂上对学生说过的“科学需要严谨与耐心”;我见过晚上九点的图书馆依然灯火通明,阅览室里座无虚席,这份对知识的渴求,让我更加理解教育者肩上的责任——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递这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安徽省宁国中学 凤先哲老师


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十年多,经常有喜爱生物学科的学生咨询我将来选择生物专业好不好。这次培训过程让我意识到生物学研究还有很多可以拓展的方面,生物学研究的很多问题都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和信息学的学科基础知识,在中学阶段鼓励学生学好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十分必要。真正的科学,永远在不同学科的边界处生长,边界处即是创新与自由的开端。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它还有丰富多彩的未知问题亟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热爱生物学研究的人就该坚定地选择它并作为毕生的事业去追寻。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 张娜娜老师


本次研修是一次思想的淬炼。前沿讲座赋予我眺望科学峰顶的望远镜,交叉思维则提供了连接知识孤岛的桥梁。我深切体会到,中学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是点燃好奇的火炬手、跨界思维的启蒙者。回归课堂,我将以更开阔的视野重组教学内容,用真实科研案例激活课本,在学科融合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为学生们未来的高等教育架设好桥梁——因为今日在燕园埋下的种子,终将长成支撑未来中国科学发展的栋梁。

——上海市上海中学 廖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