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黄岩谊团队与合作者揭示中国新石器晚期母系氏族社会形态

2025-06-09    点击:
图片

◆ ◆ ◆ ◆

黄岩谊团队与合作者揭示中国新石器晚期母系氏族社会形态

人类社会的亲属制度演化并非遵循单一的线性发展模式,而是呈现出显著的动态性和适应性特征,往往与环境压力和经济形态的转变密切相关。关于早期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究竟是以父系还是母系血缘为主导这一核心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重大争议。近二十年来,考古学、语言学和遗传学领域针对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研究结果均一致支持从夫居(patrilocality)和父系继承(patrilineality)的社会模式。相比之下,母系组织形式在史前社会的普遍性与真实性仍是考古学与人类学领域尚未解答的重要问题。



2025年6月4日,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黄岩谊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庞玉宏团队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宁超与张海团队,以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孙波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Ancient DNA Reveals a Two-Clanned Matrilineal Community in Neolithic China的研究论文,首次证实了距今4800年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傅家遗址的聚落组织由两个母系氏族(matriclan)构成。该研究运用了高分辨率古DNA亲缘关系鉴定方法、并结合考古学、人类学、稳定同位素及碳十四年代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不仅为史前母系社会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还系统揭示了该母系社会的组织结构、人口规模、生业经济模式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关键信息,为理解史前社会组织形态提供了新的视角。


图片


傅家遗址坐落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位于鲁北山前平原与渤海湾南岸交界地带,自1985年起进行了多次发掘,其年代范围可追溯至距今约4750–4500年,是大汶口文化极具特色的一个遗址。该遗址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功能分区特征,在南北分别发现了两个独立的墓葬区。通过对墓葬内人骨的古DNA测序,研究团队获取了来自北区墓地的14个个体和南区墓地的46个个体的全基因组数据。


图片

图1. 傅家遗址的地理位置(左)及平面图(右)。


1. 母系遗传和埋葬模式的高度统一

对古 DNA 序列的遗传分析表明,墓葬分区与母系遗传特征呈现出显著的对应关系:同一墓区内的个体都具有相同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而两个墓区之间却不相同,表明两者分别源自不同的单一母系祖先。男性个体的Y染色体单倍型分布则展现出显著的多样性特征,且相同Y染色体单倍型在南北两区均有分布。


图片

图2. 南、北区墓葬内个体的线粒体单倍型和个体间二级以内的亲缘关系。


该研究发现墓地内部存在极为密集的亲缘网络,证明两个墓地人群长期保持着通婚和共存关系。其中,一对跨墓地的二级亲缘关系为“随母系埋葬”的丧葬习俗提供了直接的遗传学证据。结合考古学证据,南区墓葬中有大量二次葬个体,即遗骨在初次埋葬后被重新迁回其所属母系墓地。这些二次葬个体均与二次葬地点的其他一次葬个体共享完全相同的线粒体DNA单倍型并存在广泛的遗传联系。体质人类学分析显示,青少年与成年男性均严格埋葬于本氏族墓地,这一葬制符合母系社会的典型特征——与父系社会中女性随夫而葬的习俗形成对比。综合墓地规模和延续时间、墓葬布局、母系单一性以及父系多样性,可以推断傅家两个墓地应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结构。


2. 傅家母系社会的婚配模式 

该研究发现,傅家群体所有个体均存在显著的连续性纯合片段(ROH)特征,主要由中短片段构成,符合内婚制(在特定范围内选择配偶的婚姻制度)小种群内的遗传特征,群体内部并不存在频繁的近亲婚配。研究还发现傅家群体的有效种群规模(Ne)较同期其他东亚群体低2–3个数量级。结合同时期山东地区密集的考古遗址分布情况,推测这种遗传隔离并非源于地理限制,而是由母系社会内婚形成。


3. 傅家母系社会的生业经济与社会分化

该研究通过锶、碳、氮等稳定同位素的系统性分析,揭示了傅家遗址先民的社会生活特征。数据表明,这些社群成员长期稳定地生活在遗址周边的冲积平原环境中,其活动范围具有高度本地化特征,社会移动空间相对有限。男女两性在饮食资源获取方面具有一致性,饮食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C4类植物(如小米)。与同时期其他大汶口文化遗址相比,傅家遗址先民还可能利用了海洋资源,这也许是由于在相对高海平面的大汶口文化晚期该遗址临近海岸线。


此外,考古学证据表明傅家遗址人群的社会组织复杂化程度明显滞后于同期其他大汶口文化中心聚落。傅家遗址的物质文化特征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随葬品的量化分析显示社会财富积累水平较低,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程度有限;第二,陶器制作工艺相对粗糙,反映出手工业生产的技术投入不足;第三,随葬品中反映远距离贸易的高价值物品少,表明其参与跨区域交流有限。这种低水平生产和低分化的社会组织模式,与现代人类学观察到的母系社会特征吻合,表现为可继承资源有限、个人财产积累程度较低的社会形态。


图片

图3. 傅家遗址人骨和陶器遗存。


北京大学王劲成博士和中央民族大学严实副教授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黄岩谊教授,北京大学庞玉宏副研究员、宁超研究员、张海副教授,以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孙波研究馆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振光研究馆员、昝金国研究馆员在考古发掘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学烨副教授为本文稳定同位素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博士后基金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103-x


图片

黄岩谊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研究员

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


邮箱:

yanyi@pku.edu.cn


研究方向:

黄岩谊课题组以单细胞分析为主要目的,研究新的方法与技术,包括基因组测序技术、大规模微流控芯片技术和无标记显微成像技术。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