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南、北区墓葬内个体的线粒体单倍型和个体间二级以内的亲缘关系。
该研究发现墓地内部存在极为密集的亲缘网络,证明两个墓地人群长期保持着通婚和共存关系。其中,一对跨墓地的二级亲缘关系为“随母系埋葬”的丧葬习俗提供了直接的遗传学证据。结合考古学证据,南区墓葬中有大量二次葬个体,即遗骨在初次埋葬后被重新迁回其所属母系墓地。这些二次葬个体均与二次葬地点的其他一次葬个体共享完全相同的线粒体DNA单倍型并存在广泛的遗传联系。体质人类学分析显示,青少年与成年男性均严格埋葬于本氏族墓地,这一葬制符合母系社会的典型特征——与父系社会中女性随夫而葬的习俗形成对比。综合墓地规模和延续时间、墓葬布局、母系单一性以及父系多样性,可以推断傅家两个墓地应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结构。
2. 傅家母系社会的婚配模式
该研究发现,傅家群体所有个体均存在显著的连续性纯合片段(ROH)特征,主要由中短片段构成,符合内婚制(在特定范围内选择配偶的婚姻制度)小种群内的遗传特征,群体内部并不存在频繁的近亲婚配。研究还发现傅家群体的有效种群规模(Ne)较同期其他东亚群体低2–3个数量级。结合同时期山东地区密集的考古遗址分布情况,推测这种遗传隔离并非源于地理限制,而是由母系社会内婚形成。
3. 傅家母系社会的生业经济与社会分化
该研究通过锶、碳、氮等稳定同位素的系统性分析,揭示了傅家遗址先民的社会生活特征。数据表明,这些社群成员长期稳定地生活在遗址周边的冲积平原环境中,其活动范围具有高度本地化特征,社会移动空间相对有限。男女两性在饮食资源获取方面具有一致性,饮食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C4类植物(如小米)。与同时期其他大汶口文化遗址相比,傅家遗址先民还可能利用了海洋资源,这也许是由于在相对高海平面的大汶口文化晚期该遗址临近海岸线。
此外,考古学证据表明傅家遗址人群的社会组织复杂化程度明显滞后于同期其他大汶口文化中心聚落。傅家遗址的物质文化特征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随葬品的量化分析显示社会财富积累水平较低,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程度有限;第二,陶器制作工艺相对粗糙,反映出手工业生产的技术投入不足;第三,随葬品中反映远距离贸易的高价值物品少,表明其参与跨区域交流有限。这种低水平生产和低分化的社会组织模式,与现代人类学观察到的母系社会特征吻合,表现为可继承资源有限、个人财产积累程度较低的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