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靶标难以被调控的原因,该文将“不可药”靶标分为五类:(1)缺乏合适的小分子配体结合口袋的蛋白,(2)活性位点保守的蛋白,(3)天然无序蛋白,(4)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或大组装体界面,(5)需要被激活的疾病抑制蛋白。重点针对靶向无序蛋白、靶向别构位点、靶向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和靶向蛋白降解进行了系统总结,探讨了相关策略的最新进展、成功案例及其面临的挑战,为未来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见解。作者深入探讨了计算方法与人工智能技术对于不可药靶标药物研发领域的推动,特别是在药物靶标识别、蛋白质动态结构预测与别构位点发现、虚拟筛选效率提升以及分子生成等核心环节的关键作用。并指出药物发现策略的持续优化正在重塑"不可药"靶标的定义——从最初的"难以药物化"逐步演变为"有待药物化",这一概念上的突破极大地拓宽了可成药靶标的范围。
作者在展望中指出,尽管靶向无序蛋白、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别构调控以及蛋白降解等领域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这些研究方向仍存在重大挑战。例如,无序蛋白配体的优化存在很大困难,而隐藏别构位点的发现也面临挑战。随着新药物靶标的不断发现及其结构与功能研究的深入,潜在的治疗靶标空间正在不断扩大,RNA等非蛋白质靶标的小分子配体发现愈发受到关注。因此,构建靶标特异性的化合物库,探索更大的化学空间,发展基于AI的药物生成模型,并发展高通量实验方法结合计算预测来探索可合成的类药分子空间是值得关注的方向。另一方面,与靶标结合的蛋白质及多肽设计也为不可药靶标的可药性提供了新的可能。这些创新的发展策略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将大多数“不可药”靶标转变为可药靶标,为相关疾病带来新的治疗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