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表型转变是指生物通过不可逆的基因表达调控实现特定生活史策略的演化现象。在发育过程中,动物通过一系列表型适应来产生不同生命阶段的生存策略。体色作为程序性表型转变的显性表征,在动物生存策略中承担关键功能,涉及拟态、乔装等适应性欺骗机制。程序性体色转变因其可溯源的遗传调控路径和明晰的生态适应价值,已成为解析程序性表型转变分子机制的重要系统。兰花螳螂(Hymenopus coronatus)因其与花相似的表型在Alfred Russel Wallace的《达尔文主义》中被首次记载,其若虫期经历一次显著体色转变:一龄若虫呈现黑红色,蜕皮后转为与花相似的白粉色。这种发育阶段特异的体色策略,使得兰花螳螂成为研究程序性体色转变的理想模型。
2025年5月30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基因功能研究与操控全国重点实验室、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张蔚课题组与合作者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发表了题为“Redboy confers programmed body colour transition in orchid mantis”的研究论文。研究整合多组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方法,以兰花螳螂为研究系统,对于其程序性体色转变的分子机制及适应性意义进行了深入探究。该研究详细表征了兰花螳螂的程序性体色转变过程;并发现了一种新的ABCG色素转运蛋白亚型(被命名为“Redboy”)与此变化有关;基于RNAi实验和色素分析探究出Redboy在表皮细胞排出红色色素及转入白色色素中发挥作用;通过光谱分析及多角度行为实验进一步验证了Redboy调控的兰花螳螂程序性体色转变的适应性意义。
该研究首先详细描述了兰花螳螂程序性体色转变的发育过程(图1),并基于转录组分析、qPCR、色素提取及鉴定等技术进一步阐明了该转变的色素转移过程,即脱羧眼黄素(红色色素)的排泄和尿酸(白色色素)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