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徐成冉团队系统解析哺乳动物胰岛中双激素细胞的谱系特征与物种差异

2025-05-30    点击:
图片

◆ ◆ ◆ ◆

徐成冉团队系统解析哺乳动物胰岛中双激素细胞的谱系特征与物种差异



2025年5月29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女性生育力促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徐成冉课题组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发表了题为“Comprehensive Characterization of Bihormonal Cells and Endocrine Cell Lineages in Mammalian Pancreatic Islets”的研究论文(图1)。该研究系统评估了哺乳动物胰岛中双激素细胞的真实存在状态、谱系归属与发育命运,并揭示了人类与小鼠内分泌细胞分类体系的根本差异,为糖尿病研究与干细胞诱导分化人类胰岛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片

图1 本文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发表



胰岛由多种功能各异的内分泌细胞组成,包括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Gcg⁺)、β细胞(分泌胰岛素,Ins⁺)、δ细胞(分泌生长抑素,Sst⁺)以及PP细胞(分泌胰多肽,Ppy⁺)。长期以来,科研界关注一类同时表达两种激素的“双激素细胞”,推测其可能代表尚未完全分化的胰岛祖细胞状态,或在特定条件下具备跨谱系转分化能力,参与β细胞的再生过程。然而,受限于传统免疫染色技术在空间分辨率和抗体特异性方面的不足,关于这类细胞的真实存在、比例及功能长期存在争议。

为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争议,研究团队构建了多种内分泌细胞特异表达荧光蛋白的双报告小鼠,并结合高通量成像流式细胞术(imaging flow cytometry, IFC),系统鉴定了不同类型双激素细胞的比例和特征(图2)。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双阳性细胞为细胞聚团或贴附形成的假阳性,真正意义上的双激素细胞在成年小鼠中极为稀有(基本上在0.01%以下),其中以Gcg⁺Ppy⁺细胞最为常见,但其转录特征高度接近于α或PP细胞,并不具备独立的谱系特征。这一发现意味着,在绝大多数胰岛中,实际上并不存在真实的“双激素细胞”。

为进一步解析“双激素细胞”的形成机制及其在体内的发育命运,研究团队构建了“双重遗传标记”系统,对胚胎期Gcg⁺Ins⁺双激素细胞进行特异性追踪。结果显示,这些细胞最终分化为单一胰高血糖素表达的α细胞,表明它们并非转分化过程中的中间状态,而更可能是胰岛细胞分化早期的一种短暂过渡类型(图3)。进一步结合单核ATAC测序分析发现,部分胚胎期α细胞在胰岛素基因位点具有开放的染色质结构,为其低水平表达胰岛素提供了表观遗传基础。这一发现提示,所谓“双激素表达”更可能源于α与β细胞谱系分化早期的短暂竞争状态,而非代表一种独立细胞类型。

为评估双激素细胞在病理状态下的动态变化,研究团队系统分析了STZ诱导及遗传方法构建的糖尿病小鼠模型。结果显示,在β细胞广泛丧失的条件下,胰岛中双激素细胞的数量并未出现明显增加,提示其并不参与或仅在极低频率下参与β细胞的再生过程(图4)。

在排除“双激素细胞”的干扰后,研究团队整合了小鼠与人类胰岛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采用基因共表达网络(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GCN)分析,构建了跨物种的内分泌细胞分类体系。结果显示,小鼠胰岛中α细胞与PP细胞在转录水平上高度重叠,可归为同一“α/PP”转录群;而在人类胰岛中,α、β、δ和PP细胞则呈现出四类谱系分明、边界清晰的转录群体。进一步分析发现,人类δ细胞可细分为δ1和δ2两个亚型,二者在基因表达与染色质可及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δ2细胞(NPY+)可能在细胞间信号传导及胰岛调控中发挥独特功能(图5)。值得注意的是,δ细胞异质性在小鼠胰岛中未被观测到,表明人类与小鼠在胰岛内分泌系统的细胞层级结构与功能分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通过严谨的遗传工具、系统的单细胞组学分析和跨物种比较,不仅澄清了“双激素细胞”的真实身份与发育命运,也重塑了对哺乳动物胰岛内分泌细胞谱系分类的理解,为人类疾病建模、糖尿病再生治疗及干细胞定向分化策略的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图6)。

图片

图2 多种胰岛内分泌细胞特异表达荧光蛋白的小鼠模型构建与成像流式分析显示,Gcg⁺Ppy⁺双激素细胞虽最为常见,但仍极其稀少。

图片

图3 过“双重遗传标记”系统追踪Gcg⁺Ins⁺细胞发育命运发现,其最终转归为单一α细胞。

图片

图4 在STZ和遗传方式构建的糖尿病小鼠模型中,未发现双激素细胞显著增加,提示其在β细胞再生过程中的参与有限。

图片

图5 跨物种胰岛内分泌细胞的层级分类。基于GCN分析和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揭示小鼠胰岛中α与PP细胞构成重叠的“α/PP”群体,而人类胰岛中α、β、δ、PP细胞谱系清晰分离。进一步发现人类δ细胞可分为δ1与δ2亚型,提示其具有人类特异的功能分化。

图片

图6 本研究整合双报告小鼠模型、成像流式技术及多组学测序系统性评估双激素细胞的频率与谱系归属,并通过GCN揭示跨物种胰岛细胞谱系层级结构差异,完善胰岛内分泌细胞分类体系。



该研究由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徐成冉担任通讯作者,北京大学于欣欣、彭芃、王怡宁、何茂扬、何双、金陈涛、杨柳、王曦,以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郑佳茜博士和高杰教授共同参与并做出重要贡献。研究工作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416326


图片

徐成冉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

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



邮箱:

cxu@pku.edu.cn


科研领域:

干细胞生物学/再生医学: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组织器官再生。

发育生物学:哺乳动物肝脏和胰腺发育机理。

系统生物学:细胞信号、表观遗传对发育和再生过程中基因网络的调控。

  哺乳动物中肝脏及胰腺相互协调在代谢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当肝脏和胰腺的细胞出现损伤和功能紊乱时,就会导致许多代谢疾病(如肝病和糖尿病),严重影响健康。因此如何促进肝脏和胰腺的再生是本领域的重要问题。干细胞研究和肝脏、胰腺发育的调控相结合,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本实验室长期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肝脏及胰腺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器官建成和再生,主要包括,(1)研究哺乳动物从胚胎发生开始的发育过程中肝实质细胞及内分泌细胞的分化及成熟机制。细胞信号、表观遗传修饰和基因网络协调作用,对这些细胞的分化及成熟过程进行着严格的调控。这些不同层次的调控机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2)利用获得的肝脏发育过程中的线索指导体外胚胎干细胞分化成成熟的肝实质细胞,用于对肝病进行细胞水平的治疗。(3)将胰腺发育中内分泌细胞分化和成熟过程中获得线索应用于干细胞分化为β细胞的流程,以更好的诱导出有生理功能、成熟的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4)通过对肝脏和胰腺发育过程的分子机制研究,结合体外干细胞诱导分化,体外重建有功能的肝脏和胰岛,为再生医疗治疗代谢疾病奠定基础。



图片